知我中华 爱我中华 兴我中华

爱国主义是人们世代相承的对自己祖国深入骨髓的感情和溶入血液的信念。这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最重要的动力。我们必须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长期抓,经常抓,各方面齐抓共管,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

爱国主义教育应成为各级学校教育的灵魂,并把它贯彻到教育战略、教育内容和教育工作中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应当有系统的爱国主义教材大纲和教学计划,并把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门课程和课外活动中。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者无不深深地得益于祖国文化精华的哺育,无不具有感受爱国主义情感的高度能力。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正确感受的能力,并且系统地提供进入感受过程的信息材料,使之增强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教育要贯彻到各种传播媒体和舆论导向中去,各种报刊、电视、电台都应该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制定具体的计划,坚持不懈地进行,禁绝一切与爱国主义教育相悖离的宣传,例如拜金主义、盲目崇洋的宣传等。

爱国主义应当成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各行各业共同高举的一面精神旗帜,以此来推动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学校、剧院、街道、公园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布置应突出爱国主义格调,让民族英雄、杰出爱国者到处“活”在人们中间;爱国主义的音乐、艺术和礼仪应大力提倡和普及;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要广泛设立并向青少年免费开放。要努力“净化”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使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停留在学校讲坛上,而是弥漫于整个社会的空气中,使整个社会都成为陶冶爱国主义情操的大学校,这样,爱国主义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扎下根,才不会成为轻飘飘的过耳之风。

要改善社会风气,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各级领导负有率先垂范的责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领导者的榜样作用,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无言的号召,也是最有力量的号召。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有成千上万像焦裕禄那样的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他们成为整个民族凝聚的核心。这样的革命者是最好的爱国者,有这样言行一致、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干部做榜样,爱国主义精神何愁弘扬不了!

既要借重历史,又要贴近生活、切合实际、针对现实,切忌形式主义

我国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有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血有肉的生动教材,我们要珍惜这份财富,很好地进行历史教育。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我国是唯一没有被割断过历史的国家,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这说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价值,这是中华民族热爱祖国感情生长的最有力的支点。全体人民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中所占有的地位的认识和肯定,必然导致爱国主义感情的产生;认知和肯定的深度,决定爱国主义感情的强度。

在肯定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时,要敢于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进步成分)在今天的价值。在奔流不息的爱国主义历史长河中,当代爱国主义在民族情感、道德、心理等方面,与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秀成分有着不可割裂的继承性。例如:(1)崇高的民族气节。这是历史上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共有的美德;(2)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阔大胸怀,无不体现出深刻的使命感;(3)对人民的深切关注。爱国者都是把忧国与忧民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爱国主义中还有许多丰富的内涵,只要是优秀的部分,我们都要加以继承、发扬。

近年,我们也曾号召学习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并且强调建国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这应当说是取得一定成效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现在青少年大多出生在70年代,新旧社会对比的体验不深,当他们开始审视社会、思考人生的时候,正是我国国门洞开的时候。如果说我们这些老同志喜欢纵着来比较新旧中国的变化,那么,青少年们却喜欢横着观察中国与世界。他们看到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难正确地理解和对待祖国的“穷”,容易产生“生不逢时”的思想和抱怨祖国“穷”的情绪。基于这样的心理,他们不容易接受那种单纯宣传大好形势的教育,认为那是“花瓶”理论。孩子们是不能糊弄的。我们的教育要科学,要实事求是,贴近生活,不要回避现实,既要讲成绩和进步,又要讲不足和问题,这样才能使人信服。我们还应当深一层看到,在青年人这种不满足情绪的背后,蕴含着一种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这种热情一旦被唤起,就是一种主动的、理智的、科学的爱国深情,这比那种在浅层次的表面的教育中产生的脆弱的爱国感情要实在得多,有价值得多。

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于唤起爱国主义真情,这就要求我们教育的层次更深一些。我们可以让青少年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了解中国的现状,增强他们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可以分析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增强青少年建设祖国、迎接挑战的紧迫感。积极地颂扬成就和正确地理解落后都是爱国教育,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在的“穷”,穷也要穷得有志气,通过正视穷、分析穷,有意识地培养民族的崛起意识、振兴意识,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把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一种深切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变成一种深厚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有实效。

明确制定爱国主义的规范和具体目标

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东西,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为保证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在实处,以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必须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教育的目标。中国古代有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模式;以前我们在中小学教育中提过“五爱”;台湾在中小学教育中讲“八心”。那么,在目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爱国应该如何去做?这个规范应该由权威部门来提出。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知我中华”。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要了解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和历史,了解我国的现状,这是爱国的一个必要的基础准备。当然,这里的“知”不光是单纯的感知,应该包括科学的、理智的、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

2、“爱我中华”。爱的内容相当广泛丰富,包括爱乡土、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骨肉、爱朋友、爱伟大的人民;爱优秀的文化;爱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珍惜目前历史给予我们的机遇;也包括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声誉,维护祖国的统一等等。这种爱也应是发自内心的、有深切责任感的爱。

3、“兴我中华”。这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它应是在“知中华”、“爱中华”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深厚的内在动力的爆发。这方面具体目标的制定应该与职业道德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衡量一个人是否爱国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看他为自己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做了哪些贡献。

最后,我想借用64个字,看看能否作为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内容,并与大家共勉: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励精图治,同心同德;

穷而有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探索,不骄不躁;

立志创业,兴我中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原载《光明日报》1993510日,系作者在1993430日中宣部举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