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立足社会要靠真才实学 ——卢嘉锡教授的回信
XXX同志:
来信阅悉。
感谢您对我这个老知识分子的信任。不过我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在科研方面尚能发表一点浅识,若让我做年轻人的思想工作,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就很难有的放矢了,既然您这样信任我,我就以一个“老教书匠”的身份向这位年轻人说说几句心里话吧。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文化知识对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越发达,对知识的要求就越高,当然也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掌握知识的人。正如列宁所说: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尤其在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文化的发展;一个人能否立足于社会,能否有所作为,最终也取决于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分支一方面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又相互交叉。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一个学科不好,没有前途。分配方向更不应该成为影响一个人成长的主要因素。回首历史,哪一个行业没有出现过伟大人物呢?他们不正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称赞吗?所谓“行行出状元”正是这个道理,环境可以改造人,反过来,人更可以、也应该努力改造环境,所以,只要一个人心怀壮志,不断地追求、奋斗.定能取得成功。用一句俗话说:“是金子就会闪光。”
当然,目前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一切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知识分子收入偏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我们决不能因为暂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鼠目寸光,放弃自己的追求。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地呼吁,改变目前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既然选定了追求科学这一奋斗目标,也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安于清苦。想一想,我们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为了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了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多少人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回国,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祖国的科学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难道老一辈这些优良的传统不值得我们去继承,去发扬吗?我想,一个人只要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去追求、奋斗,他的一生一定会过得充实。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会自豪地说,我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我所追求的事业!
罗罗嗦嗦说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说到点子上,但我相信,年轻人在经过自己认真仔细思考以后,会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因为他毕竟长大了。
卢嘉锡
【中国科学报编者按】:
在热闹的商品经济大潮中,一些年轻人对从事科学技术的热情有所下降,甚至出现辍学厌学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今天刊登了一位研究生家长给卢嘉锡先生的信以及卢老的回信,他们在信中谈到了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与研究生辍学相伴的现象还有:中、小学生停学从商,明明考上了大学或研究生却不愿去读,上了大学却把主要精力放在经商赚钱上等。
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年轻人的“思想问题”,它们是社会诸多因素在这些问题上的一种折射。目前我国尚处于变革、接轨时期,出现一些观念上的冲击和局部的无规则现象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正如卢老在回信中指出的,社会的发展终究依赖于科学文化的发展,依赖于有真才实学的人。政府正在科教方面下大功夫,这种行动的结果,将是对大批优秀青年以及从事科教事业的人们的一种信心保证。
卢老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一位代表,对青年人饱含的爱护和期望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也表现出宽厚和理解的长者风度。青年人是否能理解这片殷殷之情呢?
我们将这两封信同时发表,目的是引起读者对这个问题的注意,并请读者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位研究生家长就孩子厌学问题给卢嘉锡教授的一封信
卢教授:
您好!
我很冒昧给您写信,敬请谅解。
我有一男孩去年考取我的母校南京大学无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因该专业分配去向欠佳,孩子迫切希望工作,不想读下去了。我们再三劝说也无济于事,真不知如何是好,故想请卢教授指导。您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化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著名的结构化学家,很了解无机化学这一学科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恳请能给孩子以指导,使他能安心攻读,不受目前社会上“向钱看”等负面影响的纷扰。不过顺便提提,目前研究生工资也确实太低了。我的孩子学习很努力,初高中均被择优录取于省重点中学,毕业后以第一志愿录取于南大化学系。他认为,10余年寒窗生活,到头来还不如许多文化较低的人,觉得做学问未免太清苦了。好了,不多写了,麻烦打扰您了,谨致衷心感谢与问候。
敬祝
健康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