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勤学苦练 ——和青年朋友们谈自学

当前,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千百万青年渴望有学习提高的机会。可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每年能升入高等学校的青年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青年要在社会上、在工作中逐步提高。即使能读到大学,一个人总不能一辈子光读书,终要走上工作岗位,也不可能在学校里把将来要用的知识全部学完。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知识更新”的进程是非常快的。学到的知识不够用,甚至过时了,新的知识又急需我们掌握,办法只能是边干边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自学提高是成才的普遍规律。特别在十年动乱中,广大青年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今天更痛感革命热情与知识缺乏的矛盾,迫切希望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水平,增长才干,丰富精神生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的自学热情是很可贵的,这样的行动应受到广泛的鼓励和支持。

我生长在一个塾师世家,小时候读过私塾,学的是四书五经:按照家庭的传统和愿望,我本应继承父业。正是通过自学,使我懂得一点现代科学的初步知识,培养起我对数理化的爱好,最终使我走上自然科学研究的道路。

我少年时期受到正规教育的时间不长,只上过一年小学、一年半初中,就考取了大学预科。一开始,许多必要的数理化知识都残缺不全。代数只学到一元二次方程,平面几何只学过圆的几条定理,三角只学过很少几个恒等式,立体几何根本没有学过。后来全凭自学和教学,把中学的课程都补齐了。记得大学刚毕业,由于家庭困难,我在中学兼过数学课。许多内容自己还没有学过,怎么办?我看书做题,边学边教。三年过去,中学的数学从头到尾学懂了,从初一到高三的数学也教遍了,而且学生反映挺不错。英语从初中到大学预科,我只花三年半就过了关。除听课外就靠自学。一是看英文小说,二是坚持用英文写日记。这样,当我进入大学本科时,已基本达到相当高程度的听、说、读、写“四会”,为学习专业课程和后来出国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自学是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进行的,再加上工作的繁忙,家务的纷扰,必然给自学者带来许多在校学生不会遇到的困难。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克服困难,坚持数年,一定能有所造就。这里,我仅想就学习方法谈谈个人的体会和想法。

要学习,首先必须选准方向。像考大学要填志愿一样,自学也要选择适当的科目。什么都想学,一下子全面铺开,结果什么也学不透。依我看,一次选一至两门课程为好。至于学什么,要根据自己的基础、爱好、工作和现实条件来确定。有人喜欢文学,有人爱钻数学,有人对医学感兴趣,这些都可以。比如工人学运筹学、金工学、电工学;农村青年钻化学、生物学;中小学教师除深钻自己所教课程外,学点心理学、教育学等。这样学用结合,学得快,记得牢,用得上,很有好处。如果不考虑现实条件,如城市工人想研究动物学、植物学,或是农村青年想搞激光、原子能,不说完全不可能,至少是难以奏效。

同时,要选定自学教材,现在各科教材种类繁多。如英语,有广播讲座《英语》、电大《英语》、广播电视《英语》,有外语学院编的、外贸学院编的,还有《英语九百句》、《基础英语》等等,各有其教学目的和适用对象。有些人不分青红皂白,见书就买。结果学起来朝三暮四,每本都学前几课、头几页,深入不下去。最好根据需要选定一本作教材,其余只供辅助、参考,待有一定基础后,再来泛读。

在学习上,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要想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科学有自己的规律,不能“走捷径”,一步登天。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宁可进度慢一点,一定要把道理弄懂弄通弄准。这里,我特别强调“准”字,就是要准确理解基本概念,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似懂非懂。听说过去艺人收徒弟,宁可收那些一点不懂但勤奋好学的。也不要半懂不通、动作怪癖的。因为一旦养成习惯,很难改过来。科学上也是这样,如果基本概念理解错了,学得再多也没用。而且学习中养成坏习惯,缺少严谨的科学态度。什么都不可能真正学好。

在自学过程中,要提倡勤学苦练,学文学,要多写文章:学外语,要多看、多写、多听、多讲:学数理化,要多做习题。做题可以检验自己的能力,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俗话说.熟能生巧。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诀窍。从来没有光看书不做题能学好功课的。我年轻时就做过许多习题。遇到难题做不出时,往往吃饭、走路都在想。甚至晚上睡觉做梦还在解题。这样解出的题印象特别深刻。现在我还能做一些微积分难题,全靠当年的苦练。

要学会比较鉴别,善于归纳,求同寻异,由此及彼。学外文要经常和中文比较,看看哪些句法两种语言是相同或相类似的,哪些句法则是完全两样,甚至词语顺序掉了个头。学元素周期律,要注意哪些性质表现出周期性,更要注意到另一些性质不存在周期性。这样一比较,认识就深刻得多。习题不能做了就算。一批习题做完最好想想,解这些题用了哪些方法.什么样的题可用类似方法求解,运用了哪些新学的内容,与以前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新的提高改进,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如有标准答案,要特别注意分析自己的错处。如果是概念理解错误,或是模糊混淆,今后遇到类似地方就要多加注意。记得我刚到英国时写过一份研究报告,导师看过后说,文章写得相当通顺,但冠词的使用还不够恰当。后来我就特别留意,英文中哪些地方用定冠词“the”,哪些地方用不定冠词“a”,哪些地方不用冠词。这样一段时间,我就熟练掌握了冠词的用法,写出的文章,英文纯正、流利,导师和同事们都很赞赏。

学习中总难免有些问题自己搞不懂,就要请教别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比自己懂得多,都可以请教。如有几个自学伙伴,有什么疑难大家一起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既可弄懂问题,又免于生活枯燥,也是一件乐事。不过,还要提倡独立思考。老话说,“打破砂锅间到底”,这是形容人的求知欲旺盛,如果把它理解为不要独立思考,什么都从头问到底,那就错了。自学者难得有人指导,一有机会总想多间几个问题。最好是请教时不要把问题问“透”,就像迷路时不要闭着眼睛让人牵着走,而是问个方向自己走一样,请人在关键地方点一下,然后自己去思考。这样费力些.但收获会大得多。

以上是我的一些感受。各人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可以互相借鉴,不必生搬硬套。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人人都要学习提高。现在,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全国各处,自学蔚然成风。学生超过老师,新一代胜过老一代,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老一辈的心愿。青年时代求知欲强,精力充沛,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青年朋友们,我衷心祝愿你们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