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家的“元素组成”说起

许多少年朋友从小就热爱科学,希望长大能为发展祖国的科学技术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做一个好的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记得我的一位已故化学老师张资珙教授,曾经给我讲过一段话,他强调指出科学家的“元素组成”,应当是C3H3。这里的CH指的显然不是化学元素碳和氢,C3H3也肯定不是一种碳氢化合物。这个C3H3指的是Clear Head(清楚的头脑)+ Clever Hands(灵巧的双手)+ Clean Habit(洁净的习惯)。我觉得,这是对科学工作者总要求的一个很好的总结,也是值得少年朋友们努力去追求的.

要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工作者,就应该具有一个清楚的、敏锐的头脑。要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要有丰富的、全面的知识准备;还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而又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在科学史上,不少新发现是由意外的、偶然的机遇引起的。许多科学家就是因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准备,才能通过微不足道的小事,抓住有希望的线索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做出重大贡献的,要做到善于想,想得好,想得对,就要求少年朋友们从小培养自己具有丰富的、全面的、多学科的知识。你们都听说过伽利略吧。他从小就爱好机械和数学,同时又喜欢外文和音乐,画图也不错,是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因为他懂拉丁文,又会希腊文。因而看的书多,知识丰富、全面,后来在物理、天文等学科中都有过重大贡献。教堂里的吊灯,每天随风摆动,多少年来成千上万的人看到了都没有注意,但却引起了他的思考。他发现无论吊灯摆动幅度多大.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今天的机械钟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造出来的。当时有人用两个眼镜片叠加.发现可以把远处的东西放大,许多人都认为挺好玩,伽利略却运用其丰富的知识,造出了人类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由此可以看出,全面的知识准备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对科学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同时,要保持清楚的头脑,还应有严谨和细致的科学态度。记得我在念书时,一次考试中,有一道题全班只有我解出来了,只是答案中点错了一位小数,老师一下扣了整题分数的三分之二,我心里很不高兴。后来,老师恳切地对我说:“不要看不起一个小数点,将来工作上如果也这么不小心地点错小数点,就可能使造起的房屋倒塌,架起的桥梁崩溃。”少年朋友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要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工作者,还应该具有灵巧的双手。因为由思维得出推论,还需要科学实验的证明。从前,化学界流行一种“生命力学说”,认为有机物只有在生物体中,受到“活力”作用才能产生,不可能实现人工合成。一百多年前,年轻的化学工作者维勒在加热水中的无机盐氰酸铵时,制得了有机物尿素。他立即得到结论:能够从无机物合成出有机物。但是,这个结论与“生命力学说”直接对立,因而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甚至维勒的老师也不相信他的工作。维勒利用娴熟和精湛的实验技巧,经过四年的努力,分别从三种不同的途径,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出了尿素。这时,所谓有机物是上帝创造的、不可能人工合成的“生命力学说”彻底破产了。如果维勒没有灵巧的双手,就无法用实验事实来证明他的结论,要否定“生命力学说”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善于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科学工作者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工作者。还应该具有洁净的习惯。1930年,科学家们从星空照片上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一一一冥王星。其实,科学家们早就认为海王星之外,还有一颗行星在影响它的轨道。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寻找工作,拍摄了很多星空照片。当科学家们在发现冥王星后,回头查看这些照片时,发现早在二十多年前的一张照片上,就已经拍下了冥王星。只不过当时由于照片上冥王星的位置处,恰巧有一颗灰尘,因而难以辨认。一颗灰尘竟使这一重大发现推迟了二十多年!可见,讲究清洁的习惯,对于科学工作者也是至关重要的,希望全国少年朋友们,从现在起就认真培养这种习惯。

“科学家”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天生的差别。少年朋友们,只要你们从小就认真培养自己善动脑、勤动手、习于文明洁净的良好作风,将来一定能成为对四个现代化有用的人才!